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結構,貴不是沒道理的! 2019-09-30挑選家具,室內設計真簡單
如果室內是采取中式風格,用古典家具搭配再合適不過了,有些人好奇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結構,想要知道它的結構技巧,從而完成相應的裝飾,這樣在挑選家具的時候,才能保證買到的家具是好看且合適在家里搭配。來看看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結構結構解析吧。
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結構解析
(一)龍鳳榫加穿帶
一塊薄板不夠寬,需要兩塊或更多塊薄板拼起來才夠寬時,就要用“龍鳳榫加穿帶”。(如上圖所示)先把薄板的一個長邊刨出斷面為斗個銀錠形的長榫,再把與它相鄰的那塊薄板的長邊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,用推插的辦法把兩塊板拼攏,所用的榫卯叫“龍鳳榫”。這樣可以加大榫卯的膠合面,防止拼縫上下翹錯,並不使拼板從橫的方各拉開。
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,用膠粘牢后,橫貫背面,開一下大上小的槽口,名叫“帶口”;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長榫的木條,名叫“穿帶”。帶口及穿帶的梯形長榫都一端稍窄,一端稍寬。長榫由寬處推向窄處,這樣才能窗緊。穿帶兩端出頭,留做榫子。穿帶根數視拼板的長度而定,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。
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,名叫“邊簧”,以便裝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內。
(二)攢邊打槽裝板
上述用“龍鳳榫加穿帶”拼成的木板是為了裝入攢邊的木框而準備的。
木框四根,兩根長而出榫的叫“大邊”,兩根短而鑿眼的叫“抹頭”。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,以便容納木板邊簧。穿帶出頭部分則插入大邊上的卯眼內。把木板裝入木框的做法叫“攢邊打槽裝板”;把薄板裝入木框,使薄板能厚板使用,同時能把色暗無紋的木材斷面完全隱藏起來,外露的都是美麗的木紋,所以是一種合理、美觀而又節省的做法。傳統家具的桌案面,櫃門、櫃幫、櫃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。
“趲邊打槽裝板”此種木工的造法,遠在西周的青銅器上已反映出來了,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項成功的創造。長期以來,此法在家具中廣泛使用,如凳椅面、桌案面、櫃門櫃幫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條環板等等,舉不勝舉。趲邊打槽裝板的優點是首先在將板心裝納在四根邊框之中,是薄板能當厚板用。木板因氣候變化難免脹縮,尤以橫向的脹縮最為顯著。木板裝入四框,並不完全擠壓,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,更須為木板的膨脹留余地。一般板心只有一個縱邊使鰾,或四邊全不使鰾。裝板的木框趲成后,與家具其他部位連結的不是板心,而是用直材造成的邊框,伸縮性不大,這樣就使整個家具的結構不至由于面板的脹縮而影響起穩定堅實。木板斷面沒有紋理,裝板后使木材斷面隱藏起來,外露的都是花紋,色澤優美的縱切面。因此趲邊打槽裝板是一種經濟、美觀、科學合理的造法。
(三)楔釘榫
楔釘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一種十分巧妙的榫卯,圈椅的扶手,部分圓形桌、幾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。
楔釘榫基本上是兩片榫頭合掌式的交搭,但兩片榫之端又各出小舌,小舌入槽后便使兩片榫頭緊貼在一起,管住它們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動。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,將一枚斷面為方形的、頭粗尾細的楔釘貫穿過去,使兩片榫頭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開,于是兩根弧形彎形材便嚴密地接成一體了。
關門釘,極少數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,用趲打眼,銷入一枚木釘或竹釘,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動。北京匠師稱之為“關門釘”,意思是門已關上,不再開了。修理古典家具,遇到這種情況時須將釘鑿碎,方能拆卸,否則會把榫卯拆壞。良工制榫實在無此的必要,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為,或因當時客製化者有此要求,不得已而為之。
(四)抱肩榫
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、牙條相結合時使用的榫卯。以有束腰的方桌為例,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,切出45°斜肩,並鑿三角形榫眼,以便與牙條的45°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。斜肩上還留做上小下大、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“掛銷”,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,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及牙條結結實實、服服貼貼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。到清中期以后,也還是抱肩榫,掛銷省略不做了,牙條和束腰也改為兩木分做,比明及清前期的做法差多了。到清晚期,不僅沒有掛銷,連牙條上的榫舌也沒有了,只靠用膠粘合,抬桌子時往往會把牙條掰下來,真是每下愈況了。
(五)霸王棖
前代工匠會這樣設想,桌子四足之間不用構件連接,而設法把腿足與連接起來,這樣不會有棖子礙腿而能將桌面的承重直接分遞到腿足上來。“霸王棖”正是為實現此種設想而創造出來的。
霸王棖的上端托著穿帶,用銷釘固定,下端交代在腿足部靠上的地位。戰國時已經在棺槨銅環上使用的“勾掛墊榫”,用到這里來真是再理想也沒有了。棖子下端的榫頭向上勾,並且做成半個銀錠形。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。榫頭從榫眼下部口大處插入,向上一推,便勾掛住了。下面的空隙再墊塞木楔,棖子就被關住,拔不出來了。想要拔出來了不難,只須將木楔取出,棖子打下來,榫頭落回到原來入口處,自然就可以拔出來了。棖名“霸王”,寓有舉手擎天之意,用來形容遠遠探出、孔武有力的棖子倒是頗為形象的。
(六)夾頭榫
夾頭榫是案形結體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結構。四足在頂端出榫,與案面底面的卯眼結合。腿足上端開口,嵌夾牙條及牙頭,故其外觀腿足高出在牙條及牙頭之上。此種結構,四足把牙條夾住,連接成方框,上承案面,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變動,並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分布傳遞到四足上來。
夾頭榫是案形結構的主要造法之一,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見的兩種形式。
夾頭榫結構:夾頭榫是從北宋發展起來的一種桌案的榫卯結構,實際是連結桌案的腿子、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。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顯著的側腳來加強它的穩定性,又把柱頭開口、中佳“綽幕”的造法運用到桌案的腿足上來。制作時在案腿上端開口,嵌夾兩段橫木,將橫木的兩端或一端造成開口式樣,繼而將兩斷橫木改成通長的一根,這樣就成了夾頭榫的牙條了,最后有在牙條之下加上了牙頭。其優點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與案面的接觸面,增強了剛性結點,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變動,同時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勻地分布傳逸至四條腿足上。較常見的有五種:
牙子牙頭為一聯,常見于明代黃花梨家具,是典型的“蘇作”工。
牙子牙頭分作,常見于“蘇作”的油桌或小條案。
牙子牙頭交接出現45度割角線,是一種很地道的作法。
另外,夾頭榫常見于紫檀的宮廷家具。
一些善于應變的木工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單獨連結牙頭。有些是云形牙頭用載榫嵌入牙條來固定;也有合掌榫結構;還有銀錠形榫結構。銀錠形榫結構是指用一銀錠形榫鎖住整個插兼榫的牙頭,牙頭的背面有一道淺槽固定住桌腿;民國和現代偽制家具的夾頭榫作法,為“偷手”作法。
中式古典家具特點
1、工藝精良
中式家具在設計的時候是科學和設計的極好結合。中式古典家具最典型的連接方式是榫卯結構極具科學性。很多家具幾乎不用一枚鐵釘,其結構受空氣濕度的影響較小。在跨度較大部件之間的連接處,常常鑲以牙板、牙條、圈口、券口、矮老、霸王棖、羅鍋棖、卡子花等,既美觀,又加強了牢固性。
2、紋理雅致
古典家具在選擇木材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的特點的, 且常常充分利用原有的紋理特點,挖掘木材本身的自然美。工匠們在用這些材料制作家具時,常常不再進行覆蓋式的表面涂飾,而是用打蠟、上清油等方法,讓木材本身的紋理、色調充分顯現。
3、裝飾合理
中式家具在設計的時候也是經過千百年的發展,中國家具藝人積累了大量的裝飾經驗,裝飾技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,就裝飾技法而言,鑲、嵌、雕、鏤、描,無所不能。
4、結構嚴謹
嚴格的比例關系是中式古典家具造型的基礎。典型的中式家具局部與整體的比例、圖案與結構的形態關系都極為勻稱而協調。
中式古典家具定做方法
1、干燥工序
新中式家具木料的水分含量,直接關系家具對季節變化的適應性,所以首先我們就對木料反復烘干處理,最終將木料水分含量減少到8%—12%,這樣才不容易變形和撐裂。
2、選料開料
木料經干燥后,根據所需木材數量和尺寸的材料單,從完成干燥的加工料中選擇板材。選料主要是根據家具制作的不同部位,選擇合適尺寸和造型的木料。
3、選擇板材
板材選擇好之后,就開始進行截料。先把白皮、兩端不能用的殘料截下來,然后根據料單的尺寸把截好的板材再次開料,開料后的木材再進行刨平,方便在下一步工序精確尺寸。
4、刮磨工序
組裝以后需要對表面進行刮磨處理,這是新中式家具制作過程中一個重要步驟。刮磨后的半成品家具線條流暢,表面平坦無波浪感,紋理流暢清晰,手感也變得平滑舒適。
5、上蠟工序
刮磨后的各部件經檢查合格后,就可以拆分下來進行上蠟了。用軟的純棉布將加熱溶化后的蜂蠟,均勻地擦磨在部件表面上。第一遍上蠟后待木材完全將蠟吸收,還要再進行重新打磨,為的是將紅木家具表面的浮蠟去掉,把滲入木紋里面的蠟保持住,使木質亮而不燥。這樣的工序要反復好多次,直至紅木家具呈現出潤澤、古樸的氣質。
以上分享了中式古典家具榫卯結構的相關內容,看著就很膩害~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掌握呢?中式古典家具顯得特別尊貴有檔次,在制造工藝上也是精細雕琢的,有些家具還有收藏價值,所以價格貴也是自然而然的了。